中国人养老到底要靠谁?

  • A+
所属分类:畅想文学

先看看这个声明:奇怪,老唐帮你们说话,你们却不领情。你每个月争1000—2000元,你养老怎么靠自己啊?每月3000元的账,是说给那些说要靠自己存钱养老的人的,这属于那30%有可能存钱的人,就那样也不行。你不相信政府我理解,但70%的人养老不可能不靠政府也是事实。咱们得想办法把政府变好,那才是正道。不要在这里瞎愤青、愤老,跟我发横没有用,有本事,找该负责任的人去。

中国人养老到底要靠谁?

主流媒体最近又发表文章,说“参加养老社保其实很划算”,而且还认认真真地请专家算了一笔经济账。对此,我表示尊重。然而,单纯用“划算”或“不划算”这样的经济理性来评价“养老社保”,也许依然存在误区。

近来,有很多网友因受“延退”或“双轨制”的刺激,表示“不再缴纳社会保险费”并且提出要“退保”。然而,我们要看到的严酷的事实是:根据当代中国的国情或“特色”,实际上可能有70%的人是不可能靠自己或家庭来养老的,其中有30%左右的人可能不得不“全部靠政府”。否则,他们的晚景会很凄凉。

有网友因不信任“社会养老”,勇敢地表示要靠自己存钱养老。那么,我们来算一算,为养老我们需要存多少钱。有人计算,如果一对夫妇60岁退休,活到85岁,每月开支3000元,共需90万元。这是以完全不考虑通货膨胀,也不考虑医疗费用为前提的。

就算有一部分人能存下钱来,但持续上涨的物价会使大多数家庭储蓄养老计划希望破灭。当前,存款利率跑不过CPI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计算CPI包括的商品面很广,人到老年,再去买私家车或家用电器的机会应该很小,但这些商品在计算CPI时都会包括在内。另一方面,像食品、衣着和居住(房租、水、电、燃料等)等生活必需品,其增长的幅度常常是超过CPI的。譬如,2012年1—7月,与2011年同期相比,食品上涨6.2%,衣着上涨3.5%,而CPI则是3.1%。因此,在至少40年的长期积累储蓄中,可能遭遇的货币贬值的损失是可想而知的。有很多人对养老储蓄计划进行过测算——有银行理财师测算:以每人每月3000元的支出计算,假设通货膨胀3%,现在30岁上下的80后,恐怕要储蓄300多万的养老金。但这个计算结果,除了对通货膨胀率估计偏保守以外,也还没有包括医疗费用。还有教授估算:一线大城市的居民,2027年60岁退休,活到85岁,预备1000万元养老恐怕也不够。

储蓄养老对大多数人来说行不通,那么买商业保险行不行?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最大区别在于,商业保险的标的是一个具体的金额,譬如承诺每月给付2000元,到领取时,只要每月给付2000元,就兑现了承诺。至于十几或几十年后2000元的购买力究竟如何,保险公司是不负任何责任的。社会保险保障的是基本生活水平,也就是说,到领取时,是要根据当时的基本生活水平来进行调整的。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已经连续8年进行了调整就是一例证,虽然大家对调整后的标准仍然不满意,但毕竟进行了调整。所以,合理的计划是首先要参加社会保险,这是保底的;然后有余力再买商业保险,这属于锦上添花。

如前所述,单纯用“划算”或“不划算”这样的经济理性来说明参加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的必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大潮中,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社会化的大生产已经取代昔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传统生产方式。与其相适应,社会化的保障方式也一定要取代家庭保障。社会化的保障方式,是融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为一体的。以养老保障为例,在养老保险之外,还要考虑服务照料和亲情慰藉,还要解决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按照中国的国情,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的养老,恐怕有40%的人部分地要靠政府,有30%的人可能全部要靠政府。这是中国近80—90年以来,社会分配的历史所决定的。

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中国,涉及70%国民的老年保障问题,是必须要办好的。公众、媒体、学界都要为此而努力,敦促政府把养老的事情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