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文:我国的土地资源

  • A+
所属分类:自然人文

土地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又是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研究我国的土地资源,是为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的土地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湖泊、沼泽、水库、冰川和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沙漠、戈壁以及居民点等。在土地利用构成中,难以利用的约占1/4。在已经利用的土地中,具有草地多、耕地少、林地比重小等特点。中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校例如,中国现有耕地1亿公顷,居世界第四位,按1985年资源与人口数字比较,中国人均占有耕地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
中国是一个少林国家,而且分布很不平衡。其中比较集中成片的有: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其次是西南的川西和滇西北,再就是新疆和青海的高山地段、甘肃白龙江流域、湖北神农架、海南岛、西藏南部和中国台湾中部等地。
我国的天然草地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西部、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我国可利用草地和草山面积42.8亿亩,居世界首位,但人均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我国丰富多样的草地,是发展多种牲畜的良好物质基矗但是,我国草地约有30~40%属于低产草地,每年每只羊需30亩以上草地。再加上管理不善,过度放牧,人为破坏造成土地沙化,也是降低草地自然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中国有沙漠、戈壁、风沙化土地133.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9%,超过耕地面积的总和,有将近1/3的国土面积受到风沙威胁,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更让人忧虑的是,治沙速度赶不上沙化速度,土地沙漠化继续扩大。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1560平方公里。预计90年代土地沙化的速度可达1.32%。许多历史上曾是丰美的草地或干草地已沙漠化,致使“沙进人退”。造成这种局面,自然因素占5%,人为因素占95%,主要是长期超载放牧、盲目垦荒、水资源利用不当和采矿及交通破坏等。
我国现有宜农荒地资源3300万公顷。其中包括盐碱地、沼泽地、高寒地、干旱地和沿海滩涂等,且大多地处边远,交通不便,需经大力改造之后才能使用。
中国大陆的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每年付诸东流的沃土达50亿吨以上,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沃地皮。中国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使得中国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
土地是指可供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利用的岩石、地形、土壤、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又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只要合理地使用和保护,就能生产出人们所需的各种各样的产品。
水资源
我们通常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水是一切生命赖以存活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当前,水资源已日益发展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之一。
我国水资源现状如何?有哪些基本特点?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一般而言,水资源具有循环性、有限性、不均匀性、多变性和多用性以及利弊两重性等特点。我国的水资源除了上述水资源的一般特性外,本身还有一些重要的区域性特征:第一,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亩均占有量不多。据初步估计,我国多年河川平均径流量为27000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巴西(51912亿立方米)、前苏联(47140亿立方米)、加拿大(31220亿立方米)、美国(29702亿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但是,如果以人均占有量来说,我国仅有25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第84位,是加拿大的1/50,巴西的1/15,美国的1/5,也低于大多数国家。因此,我国是世界上人均占水量最低的国家之一。就亩均水量看,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也较大,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2。
第二,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水土配合不协调,供需矛盾较大。总的分布大势是:东多西少,南丰北欠。水资源在地区分配上的不平衡,首先表现在内外流域方面。我国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7%,年径流量却占全国径流总量的95.45%;西北内陆流域面积占全国的36.3%,而年径流量却只占全国总量的4.55%。在外流流域中,又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更为集中,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83.46%,其中长江流域即约占全国总量的37.83%。而长江以北,包括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耕地占全国50%,而径流量只占全国的10%,其中黄淮海平原径流量只占全国的3.8%,人均水量仅为530立方米,而耕地却有3.4亿亩,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3%,水资源严重短缺。由于水资源在地区分配上的不平衡,使得我国南方水多而有余,北方除东北东部地区由于干燥度小(一般小于1),缺水不多外,其余广大地区缺水现象相当普遍,而尤以华北平原最为严重。
第三,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不均衡。首先表现为季节上的分配不均匀。
我国60%以上的雨水集中在夏秋三四个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尤其是东北及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集中于7~8两个月的降水,可多达70%以上,有些地区降水甚至集中于几次暴雨中;而春季又干旱之极。因此,夏季丰水,冬季枯水,冬夏径流量相差悬殊。其次表现为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及其有连续几年少雨和连续几年多雨的变化周期。如黄淮海地区平均每10年中,最大的年降水量可为正常年降水量的1.4~1.5倍,而最小的年降水量约为正常年降水量的50~60%,最大量与最小量的比值为2.2~2.9倍。水资源在年内年际分配上的不平衡,不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雨季和丰水年往往暴雨倾泻,江河涨满,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过剩,大量的水资源不仅不能被利用,反而容易酿成水灾,给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旱季或少水年,烈日炎炎,赤地千里,河湖干涸,干旱缺水的矛盾十分尖锐,常导致大范围的不同程度的旱灾。
长江与黄河
长江,横卧在祖国大地上的一条银色巨龙,其流程、流域面积、水量、水能、航运无不列居全国首位,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长江横贯中国中部,流经10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其众多的支流分别穿过6个盛自治区,全流域广达16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8,500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5。长江流域在当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里拥有全国1/3的人口(3.6亿),1/4的耕地(3.7亿亩),40%的粮食产量(1.5亿吨),为国家创造40%的国民生产总值。
长江地处湿润地区,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水量极其丰富。全河年径流量10,500亿立方米,是欧洲最大的伏尔加河的4倍,是黄河水量的17倍,占我国河川径流总量的37%,位居世界第3位。
水量充足的长江干流和700多条大小支流,以及沿河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交织成长江流域的天然水运网,不仅为流域内矿产的运输、商品的交换以及人民生活的交通需要,开辟了最廉价的运输形式,而且沟通了沿海与内地,长江流域与全国及大陆与海外的交通,成为我国东西水路交通的大动脉,物资交流的最主要航道。
长江干支流蕴藏水能2.68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42.5%,是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三国的总和。
长江虽然是一条自然条件优越的“黄金水道”,但夏秋汛期水患威胁很大。总长3600公里的江防大堤,1949年前三年两决。1931年长江特大洪水,祸及川鄂湘赣苏皖6省,淹没农田5000多万亩,2800万人受灾,14.5万人丧命。建国以来,江堤不断加高培厚,最险的荆江大堤高出特大洪水位2米。
沙市——武汉若干悬河段,堤内江水高于市区7~14米,大堤一旦溃决,后果不堪设想。进一步进行全流域综合治理,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仍然是消除长江水患的紧迫任务。
黄河,一条金黄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中原大地之上。从源头的涓涓细流到入海的滚滚黄浪,全长5464公里,流经9个省区,是我国第2大河,也是世界第5长河。
黄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有3亿多亩耕地,1.2亿人口,干流引黄灌溉6800万亩。蕴藏水能2800万千瓦,已建成刘家峡、青铜峡等大型水电站7座,装机容量387万千瓦,水库总容积300多亿立方米。
奔腾不息的黄河哺育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同时也带来了无数次的灾难。
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前约300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多次,较大改道26次,重大改道有6次,洪水在北到海河,南到淮河乃至苏北地区,纵横约2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横冲直撞,吞没了大量的农田和城镇,留下了大片碱地沙荒,夺去了千百万人民的生命,在历史上制造了难以计数的惨痛悲剧。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治黄工作,结束了“三年两决口”的局面,保障了黄河两岸人民安定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降洪伏旱”的愿望。虽然根治黄河仍然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是,几千年桀骜不驯的黄河带给我们的灾难,必将在黄河流域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彻底的改观。
湖泊
湖泊是我国极其珍贵的淡水资源。我国淡水湖总面积3.7万多平方公里,淡水总储量近3000亿立方米,加上水库淡水贮量,全部淡水总储量达7300亿立方米。它们不仅在调节河川径流、削减洪峰、补充流量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人民生活用水、农田灌溉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的一项重要资源。我国的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总蓄水量540亿立方米以上,是长江年径流量的5.5%,淮河年径流量的1.54倍。
这些巨量的淡水资源极大地支援了湖区周围的工农业发展。
湖泊运输是我国水运事业中的重要方面军。我国长江、淮河中下游地区,湖荡星罗棋布,港汊纵横交织,水上运输十分便利。我国五大淡水湖沟通江淮干支流,水面宽阔,是江淮水运网中的航运枢纽。
冰川
高寒地区的降雪长年不化,一层层积压,凝结为冰层,当达到一定厚度后,在一定压力下缓缓地向下滑动,从而形成冰川。我国是世界中纬度地区冰川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累计冰川43000条,面积5.87万亿平方公里,占亚洲冰川总面积的40%,冰川储水量5.2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河流两年的总流量!
我国冰川集中分布在东经102°以西的高山和极高山地区。据粗略估计,西部高山地区现代冰川总面积约44,000平方公里。其中,天山山地的冰川面积约占全国的21.7%,主要分布在汗腾格里山和哈雷克套山地区。汗腾格里峰周围有冰川829条,总面积3850平方公里。在该峰南侧,子午山以南的南依诺勒切克冰川,长39公里,是天山第一大冰川。其余著名的冰川还有土格别里齐冰川,长37.8公里;托木尔冰川,长37.5公里;木札特冰川,长36.2公里。我国冰川集中分布的又一地区是青藏高原,冰川面积约占全国的78.2%,占世界山岳冰川的9.5%,也是全球最大的山岳冰川区。昆仑山号称“冰川窝”,其中玉龙冰川全长30.5公里,下端延展至海拔4200米处,是昆仑山脉最大冰川。昆仑山的慕士塔格山,山顶圆浑,冰川覆盖顶部成帽状平顶冰川,冰舌四射,最大冰川10~20公里。
广泛分布的冰川蓄积着珍贵的溪水资源,是大自然赐予的“固体水库”。
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绒布冰川,储水量多至160亿立方米,可以填满3个太湖。
我国冰川每年融水400亿立方米,等于淮河一年的径流量。
涌动的地下水
埋藏于地面以下的水叫做地下水。地下水同地表水、大气降水等共同组成地球的水圈,是大自然水循环的一部分。
我国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全国多年平均储量约8000亿立方米(不包括西藏地区和中国台湾),相当于河川年径流量的1/3。其中3000多亿立方米为孔隙水,储存于冲积平原、黄土高原、内陆盆地的山前带及沙漠地区;3000多亿立方米为裂隙水,储存于基岩山区;2000多亿立方米为岩溶水,储存于石灰岩地区的裂隙溶洞中。从地区分布看,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广大地区地下水约3000亿立方米;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广大地区约5000亿立方米,呈南多北少之势。我国一些地区的地下水常能自流喷涌。如新疆哈密盆地巴里坤县一口自流井日喷出水5400吨,水头喷出地面有3米之高;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一个钻眼在24小时内能自喷1万吨水;广东雷州半岛海拔13米以下的地下淡水,亦能喷出地面,且常年不竭。
地下水的天然露头称“泉”,低于年平均气温的称“冷泉”,高于20℃的称“温泉”,含有微量元素、气体而可供饮用、医疗或提取工业原料的称“矿泉”。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在当今世界上,95%的能源和80%的工业原料,都取自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采矿业加上以矿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68%左右。所谓矿产资源,是指富集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达到工业利用要求、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又可分为燃料矿产,如石油、煤、天然气;金属矿产,如钢铁基本原料矿产、有色金属矿产、稀有金属矿产、分散元素矿产、放射性元素矿产;非金属矿产,如冶金辅助原料矿产、特种非金属矿产、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
我国是世界上位居第3位的矿产资源大国,矿种齐全,藏量丰富。其中有被称为“工业的血液”、“黑色的金子”的石油资源,有被誉为“工业的粮食”、“乌金墨玉”的煤炭资源,有位居世界第3位的铁矿资源,还有世界上最大的锑矿、锂矿,同时我国又是名扬全球的“钨的王国”、“稀土之乡”和世界上重要的铜锡之邦,非金属矿产如食盐、磷灰石、石料、石膏、苏打、萤石等等也有相当的藏量。
石油
我国是全球最先发现并使用石油的国家,汉代称石油为“石漆”,晋代已经用天然气煮盐,宋代更打出1000米深的油井。然而,现代石油工业的开发迟至1907年,比欧美晚了半个世纪,1949年全国石油产量仅12万吨,每年不得不进口“洋油”200万吨以上。50年代的北京,公共汽车驮着煤气包行驶,货车挂着木炭炉喘息,“贫油论”极大地刺伤了每一个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1955年新中国突破了“陆相盆地无油”的禁区,首先在新疆克拉玛依找到了第一个油田,1959年又在东北大庆找到了特大油田。到1989年,我国已探明石油储量100亿吨,居世界第10位;探明天然气储量894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5位。已发现含油、气的沉积盆地537个,石油远景储量700多亿吨,天然气24万亿立方米,油气资源与美国不相上下。分布大势是东油西气、陆油海气,原油80%以上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天然气60%在四川盆地。
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取得了突破发展。1960年大庆油田喷油,自给率显着提高,至1963年全国已基本实现石油自给。1978年石油生产突破1亿吨大关,并有2000多万吨出口,成为我国最大宗的外汇收入。从大量进口石油到大量出口石油,这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辉煌转折。
我国的大油田有: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大港油田、玉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等。
煤炭
煤炭是极其重要的矿产资源,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工业、交通和人民生活的基本燃料,也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从中可以得到化肥、农药、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油漆、染料、香料、药品、炸药、汽油、煤油等几百种产品。此外,煤炭开采与燃烧后的渣、灰和矸石等副产品,又是良好的建筑材料。因此,大力开发煤炭资源,对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沉睡地下千万年之久的煤炭资源得到了迅速的开发。
1978年我国煤炭总产量突破6亿吨大关;1983年更达到7.14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2倍;1990年产煤11亿吨,跃居世界首位,是1949年的32倍。
目前,全国形成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大煤矿有12个,它们是开滦、大同、峰峰、阳泉、阜新、抚顺、鸡西、鹤岗、徐州、淮北、平顶山、西山。年产500~1000万吨的矿有11处,它们是通化、双鸭山、枣庄、淮南、淄博、新汶、义马、焦作、鹤壁、铜川、石炭井等,还有正在建设中的山东兖州、内蒙古东部的伊敏河、霍林河、元宝山等煤矿。这些大型煤矿构成了我国煤炭工业的骨干。
铁矿
铁矿是钢铁工业的基矗在中华大地上,已探明的铁矿产地1800多处,绝大多数的盛市、自治区都有铁矿资源。用星罗棋布形容我国铁矿资源分布的广泛性,是相当贴切的。
我国的铁矿资源具有五大特点:1.储量大。远景储量在1000亿吨以上,按合理的服务年限(50~70)计算,铁矿储量可充分保证钢铁产量发展到年产8000万吨规模的需要。2.矿床类型齐全。几乎各种成因类型的矿床,在我国都有存在,并已探明了一定的矿石储量,且远景较大。3.伴生资源多。约1/3的铁矿资源是多种元素的共生矿。如白云鄂博铁矿含铁33%,同时又伴有稀土13%,钒0.2%,莹石16.5%。云南大红山(滇中)铁矿是由一个较大的富铁矿和一个较大的铜矿组成,还伴生有金、铱、钴等金属元素。4.品位低。含铁量低、贫矿多,是我国铁矿资源的一个相对不足的缺陷。但不少贫矿埋藏很浅,有的甚至露出地表,适宜露天开采,同时可选性好,有利于人造富矿,从而大大提高了冶炼的技术经济指标。5.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
我国西南、西北、中南、华东、华北、东北均有铁矿分布,但以东北、华北最为丰富。我国探明的铁矿储量中,1/5集中于鞍山、本溪。
锡矿
我国是世界最重要的产锡国之一,锡矿总储量居世界第2位。主要分布在云南的南部地区、四川的甘孜地区、南岭及澜沧江西侧,占全国储量的98%。年产锡2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8%,排第6位,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
在我国的锡矿中,云南的个旧锡矿世界闻名。此矿早在汉代即已开采,至今不竭,现存储量仍然占全国总储量的1/4,产量占全国的70%,含锡率比马来西亚锡矿还高,一向被誉为“锡都”。个旧锡矿带在地质构造上处于昆明山字形构造的南部,由于元江与小江两条大断裂交汇,花岗岩普遍入侵到石灰岩中,在接触带内形成大量的矿脉。个旧市是云南省第二大城市,总人口已发展到40万,并拥有一批中小型矿山、选矿厂和冶炼厂,正在发展以锡为主的有色金属综合企业。
稀土矿
稀土是包括镧、锆、钽、铂、锂、铈、镨、钕、钐、铕、钆、铽、镝、钇、铌、钪等17种元素的典型金属。
稀土一名是18世纪起的。当时发现的稀土矿物很少,加上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很难把它们单独提取,只能得到像稀土一样的氧化物,故名稀土。
稀土在从前一直被认为没有什么用处,而且在地壳中的含量也不多,更难以提龋近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金属大家庭”中的这17位“稀土姐妹”,个个有着出类拔萃的功能。稀土加入钢中,可使钢结构均匀,“筋强力壮”;稀土加入铸铁中,可“使铁成钢”。此外,性质活泼的稀土金属在机械、石油化工、彩色电视、电子、原子能、宇航、玻璃、陶瓷、轻工业、医疗器械以及农业等部门,也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它们可给石油化工工业作催化剂,玻璃陶瓷工业作抛光材料、脱色剂、有色剂,无线电电子工业作激光材料、荧光材料和永磁材料,原子能工业作控制材料、结构材料和核燃料,医学上用于诊断器、探伤器、X光透视仪器,农业上作农作物的微量元素肥料和农药等。世界上最轻的稀土金属锂,它的比重只有木头的1/2,www.feiyu2.com,而且熔点低、沸点高,导热性和热容量都很大,是氢弹、火箭、核潜艇和新型喷气飞机的重要燃料。这些具有奇异功能,被人们称为“金属新贵”的稀土金属,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用途还会越来越大。
我国有着世界上储量最多的稀土资源,“稀土不媳。在内蒙古、江西、广东等18个省(区)中都有稀土分布,而内蒙古包头附近的白云鄂博矿则居全国之首。该矿1927年由我国地质学家丁道衡率先发现,属于特种高温热液型的铁、铌、稀土综合矿,其中铌、稀土资源的价值相当于铁的20倍。特别是稀土资源,储量极为丰富,世界罕见。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有1亿吨之巨,占世界稀土总量的80%以上,占我国稀土资源的92%。此外,稀土品种齐全,质量优异,以轻稀土为主,平均品位高于其他国家。这里不仅是我国的“稀土之乡”,而且是世界著名的“稀土之都”。白云鄂博之外,我国在江西南部也找到了很多处世界罕见的以钇为主,并含有丰富的铕、钐的大型稀土矿。
1982年在奥地利举行的第六届稀土钴永磁材料及其应用的国际性会议上,我国被公认为全球稀土研究的先进国家之一。1981年我国仅出口的稀土氧化物就已达2800吨之多,相当于世界消耗量的10%,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资源潜力仍很惊人。
非金属矿
非金属矿产是指一般只须经过简单加工即可提出非金属原料或直接可以应用的矿产。其分类如下:非金属矿产石灰石、石英砂、大理石、高岭土、石棉、石膏、粘土、花岗岩、膨润土钾盐、硝石、磷灰石等硫化物、原盐、硼砂、苏打、芒硝等金刚石、宝石、重晶石、萤石等建筑材料化肥原料化工原料其他原料::::ìí.......我国的非金属矿产资源量极为可观。已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资源80多种。可供开发利用的非金属矿产地4000多处,具有远景的矿点还要多。其中硫铁矿、菱镁矿和硼的储量居世界首位,磷矿石、石棉、食盐、石灰石、明矾石、高岭土、滑石、萤石、叶腊石、大理石、石墨、膨润土等也居世界前列。众所周知,金刚石是自然界已知的最硬的矿物,比石英还要硬1150倍。此外,它还具有高度和抗酸抗碱性和抗辐射性。一般用于钻探、研磨以及红外技术、高温半导体、大功率整流器、三极管、固体微波器、高灵敏度温度计等各种尖端技术方面。然而,全世界金刚石资源极为有限,而且又主要集中在南非。我国金刚石缺口很大。所幸的是,近10多年来我国已先后在湖南沅江流域、山东和辽宁发现了金刚石矿。1977年在山东临沐县岌山公社常林大队的田地里,发现一颗重158.786克拉的特大金刚石,透明晶亮,光彩四射。1981年在山东郯城又发现一颗重124.27克拉的金刚石。从山东到辽东,存在着一条金刚石矿带已是确凿无疑。80年代,在西藏安多县和曲松县的两个超基性岩体的天然和人工重沙中,也发现有金刚石。粒度一般为0.1~0.5毫米,这种产于地质构造强烈的褶皱带的阿尔卑斯型超基性岩体中的金刚石,不仅在国内从未见过,在世界上也很少先例。这一发现对探索金刚石的成矿理论、原生金刚石的形成环境以及地质构造等问题,无不具有重要的价值。
建筑用大理石,不仅蕴藏量十分丰富,而且质地优良,品种多样,花色美观。
在湖北宜昌红桂香村,所产大理石按颜色分成7个品种。除了常见的云白和墨玉之外,还有橄榄绿、香蕉绿、鹅黄、玫瑰红、珠红等。其中尤以有美丽的绿色的几种,堪称大理石中的奇绝。这众多的绚丽色彩,经过大自然的奇妙造化,凝合成千姿百态、云蒸雾腾的图案,夺目喜人。这里纵横数十里,山山皆矿,每一座山都可以开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菊花石,产于湖北西部深山之中,为世界独一无二的稀世石宝。其花纹生在石中,酷似菊花,故名菊花石。据考证,花纹生存于两亿年前,是世界一绝,是长江三峡又一奇珍,比享誉“东方明珠”的南京雨花石形成早1.98亿年,曾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菊花石中含有人体生命中必需的硒、锶元素,有健身、美容、抗癌之功效,用菊花石制的壶,沏一壶茶,半月后色香味不变,饮之新鲜如初,令人不可思议,此石的神奇功能已引起有关专家的密切关注。
海洋资源
浩瀚无际的海洋,是一个聚宝盆,其间蕴藏着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
我国是世界海洋大国之一,海域总面积多至470平方公里,海洋资源极为丰富,诸如鱼类资源,海洋贝类、藻类资源,海盐资源,石油资源,铀资源,潮汐能资源,等等,前景鼓舞人心。在当今世界人口大爆炸的时代,在全球陆地资源日趋紧缺的今天,人们的眼光越来越集中于占地球表面积71%的广阔海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使它们为人类造福,已经成为人类进步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我国的优势与潜力是十分明显的。